大疫面前医生即战士!冲在第一线、挺在最前沿,白衣为甲,坚守奋战。疫情当前,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在这场艰辛的抗疫之战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平凡且闪光的感人故事、典型人物,他们用微光点亮万家灯火;他们用行动筑起“战疫”硬核力量。
第一波感染下来,全科医疗科几乎“全军覆没”。科室里30几个员工,现在仅剩刘晓云、郑宇钰2位医生,6位护士了。王晓兰主任感染后,她首先想到的是科里的工作应该如何正常进行?怎么样保证病人的安全?整整10天,王晓兰吃住在科里,甚至发烧39度,她心知不敢倒下,科里需要她,病人需要她。全科都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稍有疏忽就是大事。她打起精神,带领2名医师保证非常时期医疗工作正常运行。作为科主任,王晓兰压力很大。每天都有新情况、新问题,科室人员一天天减少,病人缺一天天增加,床位、病房也变得很紧张,每天不仅要惦记每个病人的安危,还有协调科室人员。最近来的大部分都是阳性感染者,他们可能合并冠心病、慢支、肺气肿、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甚至随时有猝死风险,科室虽然人员少,压力却愈发增大。
主治医生刘晓云家里孩子才2岁,她把孩子交给老公,全副心思放在了病人身上,20日,23日,连着48小时的奋战,24号凌晨她扛不住发烧病倒了,这个时候医护人员的心里早已没有了自己,只有自己手里的病人,看着科里只有主任了,她还想坚持,但王晓兰主任知道,必须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王晓兰主任对她说,放心吧,有我在。刘晓云坚持上完夜班,24日中午把前一天收治的10位新病人安顿好,才回家休息。
即使尽力防护,难免有医护人员出现阳性,但大家一致的信念是“只要身体情况允许,就坚持战斗”,有人倒下,就一定有人迅速返岗,只为门诊和病房的有序运行做出最大努力。护士长任国珍今年已经50岁,年底就退出护士长岗位。防控政策调整后,科室减员严重,任国珍护士长一直在坚守,12月20号她的身体已经出现不适,高烧39℃多,仍留有10几个重病人,但仅剩4位护士在岗,作为护士长,作为科主任的左膀右臂,她咬牙坚持,只要多坚持一天,,就可能有同事好转返岗。坚持到23号时,她的嗓子已经说不出话了,身体扛不住了,家里老母亲也在家发烧,任国珍只得回家休息。
12月24号对于全科医疗科来说,是最艰难的一天,科里共收新病人13人,白天只有2个护士值班,护士马希茜孩子7岁,在家里高烧40℃。她一边干活一边哭,身体虽然难受,但是手上的工作不能停歇,中午忙得来不及吃饭甚至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下午做治疗的时候,高负荷高强度的运转终于让她支撑不住了,眼前一黑晕倒在地。喝了2支高糖稍微缓解后,她又打起精神继续工作。
24号晚上是闫静护士值班,闫静阳性第7天,其实不具备返岗条件,身体还很弱,上吐下泻,但她知道科里每个人都在坚持,她需要顶上来让别的同志休息一下。拖着孱弱的身体她坚持上完夜班。
护士李晨还有1个月生产,知道科里情况后,主动打电话要求返岗上公班,王晓兰主任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让她安心在家,没有批准。科室的一切还在照常运转。科室的一切还在艰难地正常运转:门诊,急诊会诊,危重病人抢救,安抚患者情绪... ... 大家基本都是带着病发着烧,在一线工作、值班。如果有同事症状很严重、实在坚持不了,症状轻一点的人就会帮他把班顶上,对排班进行一些调整,大家都很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压力、责任、烦恼、风险、使命……此时每个医生肩头承载的东西太多,忙碌,也成为一种不由分说的状态。也许他们说话的声音比往常虚弱,但散发的力量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全科医疗科全体医护人员坚守岗位,不分昼夜,用坚守诠释不忘初心,用担当体现职责使命。他们用专业的技术和专注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守护;他们,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抗击疫情;他们,用爱与勇气直面困难;他们,用信心与责任心共克时艰。他们把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无比热爱,写在了平凡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