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全国各地阳性病例“来势汹汹”,医疗机构压力很大,不少医护人员也纷纷感染了,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为了保障患者的正常救治,医务工作者冲在抢救生命的一线,即使累到身心疲惫,也不忍推卸每一份责任!这就是医者担当和雪芳精神的真实体现。
“主任,我还没发烧,还能坚持一天”“主任,我体温38以下了,明天能到岗”……这是创伤骨科一些医务人员发给刘辉主任的微信,类似的情景比比皆是。
创伤骨科人正以强大的科室凝聚力谱写着抗疫赞歌:面对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人员缺口大等一系列困难,创伤骨科主任刘辉、副主任郭昊宇根据医院总体安排及时调整策略,及时对患者的感染情况和专科疾病进行全面的评估,将患者进行分区管理,避免进一步感染扩散使患者病情恶化;尽管大量创伤医生尤其是护士第一批先被感染,然而医护人员自愿轻症不下火线,依旧在尽自己最大努力保障创伤救治的绿色通道的通畅,病情较重的在经过休息调整后,在情况允许下立即返岗,科学的工作分配和创伤骨科医护人员的忘我奉献保证了在岗人员的可持续性。
主任刘辉体温刚恢复正常,就立刻赶到岗位,他顾不上休息,看诊、查房、安排工作,和同事们共克时艰;崔海文主任医师、赵文峰副主任医师也同样如此,科里不能没有医生,他们稍稍好转便坚持每天查房,张涛、红兵、小庞、小荣老师、宋娜、晓晓、欣欣、张萌、宋敏坚持到变阳当天……这些年轻的医师、护士,更是抗疫工作的主力先锋,“我们年轻,没事,扛得住!”,他们在门诊、病房、手术室,忙得团团转,累了就在休息室眯一会儿,电话铃一响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同事们相继确诊,作为科里的唯一没有“阳”的男医师,张晓敏主治医师没有退缩,迎头顶上,在医院鏖战了十几个昼夜,为了安心工作,他把孩子和父母交代给妻子,十几个日夜没回家了。他说,科室需要我,病人需要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病情来袭的时候,我不能退缩!我相信,大家团结一致,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护士王丽丽先去支援方舱,感染后症状稍减轻就立刻回到科里上班了,家里老公、婆婆、五岁的儿子都阳了,她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家小家,先顾一头吧,病人不能没有护士照顾啊,她忙碌在医院的病房里。好几天没回去的她,收到了儿子发来的视频,她说:“妈妈,你怎么不回家呀?我难受,快回来呀。”她告诉儿子:“妈妈在医院,有好多叔叔阿姨需要妈妈照顾,你是不是想妈妈啦?”儿子瘪瘪嘴说:“想妈妈。”听到孩子哭了的声音,王丽丽也忍不住掉泪了,她的心已经飞了回去,但是她不能回去,她说“全家都阳了,我更不能回家,我要是复阳了,病人怎么办呢?!
虽有医务人员在不断变阳,但更多转阴、康复、无症状和轻症的医护人员还在夜以继日坚守岗位。郭昊宇副主任、黄达主治医师症状一减轻就返岗并主动申请连续值班、门诊,秦怡、王丽丽、韩玉清等护士从疫情的最前沿归来均是带症状工作,王立新、牛忠贤两位高年资医生病魔缠身还在关心科室工作,因为人员短缺杨燕护士长在医院连续上了半个月,顶着高烧仍然在有条不紊的安排工作,李莉副主任护师,一直有症状还坚持在门诊一线……目前,张涛、红兵、黄达三位主治医师已主动报名发热门诊,赵文峰副主任医师前一天晚上还38.5度,第二天便受科室委派首批支援急诊科……
12月24日,刘辉主任、赵文峰副主任医师、庞俊耀医师三位医生感染新冠尚未转阴,但是病人手术需要,他们站上手术台,为一名新冠阳性病人做手术。大家用爱心与担当,让新冠疫情下的骨科手术不停歇,为患者点燃希望,用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用坚守扛起创伤骨科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病毒看不见、摸不着,疫情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是别人的事,但是,在这里,市医院创伤骨科人却用最简单的行动“去一线工作”展现了“舍小家、保大家”的医者情怀。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疫情肆虐,创伤骨科人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默默的奉献与时时处处的感动!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唯愿疫情过后山河无恙,这人间仍是星河滚烫,皓月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