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ICU,直击24小时生死战场!_医院动态_长治市人民医院
欢迎访问长治市人民医院
您的位置:长治市人民医院 > 首页 > 医院动态 > 走进ICU,直击24小时生死战场!
走进ICU,直击24小时生死战场!
编辑:王慧芳  发布时间:2023-01-12 19:35:18

  

重症医学科(ICU)
是医务人员与死神赛跑的最后战场
被称为“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新冠感染高峰到来
危重症患者比例不断增加
长治市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超负荷运转
在医护人员不断被感染的情况下
ICU负重前行,守护患者安危
用职责践行使命,
用生命守护生命。
牢牢守住这道“生命之门”
给他们带去生的希望


  随着抗疫重心从“防”到“治”的转变,作为收治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重症医学科(ICU)首当其冲,成为战“疫”的“主战区”。目前,长治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全部床位收满情况下,增设新的病区,重症比例超过60%,工作量较之前翻了3-4倍。

  “15床呼叫,21床呼叫,17床呼叫……”1月10日上午十点,走进长治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紧张的病床呼叫铃声中,是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的镜头,写病历、查房、沟通病情、配药、床旁治疗……他们步履匆忙,没有一刻停歇。


01

勇挑重担 为生命站岗



  在疫情普遍感染的情况下,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也纷纷“中招”,面临着人手紧、患者多、病情重等诸多困难,他们在护佑患者生命这件事上,却从未按下“暂停键”。科室一边调整人员安排,保证日常基础运行,一边克服重重困难,极尽所能确保危重患者的救治。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配比和专业能力要求都很高。从12月中旬开始,“非战斗性减员”以后使医护人员工作更为紧张,为了保障患者的救治,ICU的医护人员们互相补位,只要症状稍有缓解,便主动返岗继续参加“战斗”,确保24小时守护患者不断档。

  成亚东主任自从阳性病例持续增加以来,连续多日24小时直接驻扎科室,随时协调收治危重症患者,极尽所能确保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每一个生命不抛弃,不放弃。

  张敏护士长从11月1日支援三院后,在12月5日又马不停蹄进入方舱支援,12月15日下午出方舱后直接返岗,一直坚守,协调处理人员物资等各方面的困难,经常下班回家已是深夜,手机电话信息却还是不断,身心极度疲倦,却一直咬牙坚持在一线。就像她鼓舞大家的一样,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克服困难,终会守得云开见天明。

  支援方舱的护士张敏、崔圣宇、胡文涛、赵俊、赵卯琛、医生安伟明,支援三院的张敏和宋亚恒护士以及支援朔州的潘娇护士和段文慧医生……大家在完成支援任务后没有休整一天就积极返岗,不停穿梭在各个病区,坚持完成全院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帮助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与患者家属沟通联系,安慰他们的焦虑情绪。

  紧急协调、主动请战、带病上岗......在这个特殊时期,已成为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常态。张敏护士长表示,为了救治患者,科室医护人员大多感染后休息1-2天就主动申请返岗。有的人发烧,还坚持上完当天的班,整个科室的咳嗽声此起彼伏,但大家都咬牙坚持,从未停下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脚步。

  如果说,生死之间只隔了一个“ICU”,那么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正是驻守这最后一道防线的“生命卫士”。


02

全力以赴 闯重症高峰


  为保障医疗救治效率和医疗安全,支援重症医学科收治重症患者工作,在院领导支持下医院各科室鼎力相助,前后共派出46名护士支援重症医学科。为了更好地收治危重症患者,12月17日,医院紧急新增一个重症病区,时间紧、任务重,增设新病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专业的仪器设备,在医院的统一协调下,多名医护骨干分批次进入重症病区开展救治工作。

  为支援“第二战场”心胸重症监护室(重症医学二病区),由重症医学科王爱文副主任医师担任组长并和其他专科医生混合编组成立重症救治小组,由潘娇护士长负责的护理团队驻守医院新增设重症病房。该病区对新冠感染合并基础病的重症患者集中管理,王爱文医师负责病区患者的转入转出及诊疗方案制定调整,严格把控入科指征,认真巡查,严密监测,减少纰漏,杜绝差错,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赢得多一分曙光。

  在王爱文医师带领下,全体医师每日统一早交班查房,“重症患者数量多,病床一时间达到饱和。”王爱文说,从收治患者、查房、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调整呼吸机参数,保障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命支持……所有医务人员几乎都脚不沾地,大家耐心、细致、专注地做好每项工作,以确保重症患者的及时、积极救治。

  由于全院危重患者数量骤然增多,ICU的会诊压力也是空前巨大。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成亚东表示,最多一天的白天会诊量达到20余次,有时候一晚上也需要会诊10余次,相较于之前的会诊量明显大幅上升。

  上班、交接班、查房、开医嘱、制定计划、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病情记录;为病人翻身、拍背、吸痰、雾化、清理排泄物、CRRT、输血、写病历、测体温……床头的监护、治疗仪器不时发出“嘟嘟”的提示音,每时每刻,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团队都要紧盯着患者的情况和监护仪上的数据,耳朵也要时刻注意仪器的报警,大家相互配合、共同研讨,依据患者病情的变化,给出最优的诊治方案,随时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时刻做好抢救的准备。


03

分秒必争 守最后防线

  近半月来,科室始终保持满床状态,工作量比平常多了好几倍。医护人员忙而有序地进行危重症患者收治工作。每天,时间像流水一样过去,不变的是忙碌的步伐,还有坚定的信念。


“你好,重症医学科!”

“你好,急诊科。有一位重症肺炎的患者,已气管插管,需要转入重症医学科进行后续治疗!请问有床位吗?”

“有床位,我们刚增设了一个病区,可以接收!”

  患者是一位80岁的老人,基础疾病多,病情进展快,入院CT显示发生了严重的肺部感染,就是俗称的“白肺”。由于呼吸机+俯卧位呼吸更有利于新冠重症患者较好地呼吸,医护人员为患者俯卧位通气,时不时为患者拍背,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滴滴..滴滴...”仪器声此起彼伏。

“患者氧饱不行,意识不清。”

“患者心率掉了,瞳孔反射无。”

“肾上腺素静推,开放气道。”

“回来了,回来了。”

......

  在重症医学科内,随时都可以听到医护紧急的呼叫,看到医护人员奔跑着抢救患者的身影……如此场景,每天在ICU病房频繁地上演着。

  患者崔大叔前段时间突发高热,并出现意识不清,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多方研讨重症医学科决定对患者开展ECMO治疗。2022年12月29日凌晨1点5分,重症医学科ECMO治疗团队在患者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情况下即刻启动ECMO。在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的专业诊疗和精心护理下,崔大叔病情好转,上机9天后顺利撤除ECMO,1月10日成功脱离呼吸机,现如今恢复良好,精神正常。

  65岁的孙大叔患有肺源性心脏病,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发作。1月2日,昏迷收入ICU时,呼吸衰竭,生命垂危,以俯卧位继续吸氧对症支持治疗。1月3日上午十点血氧饱和度降至60%,医护人员立即为其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仍旧采取俯卧位继续对症支持治疗。目前患者已经清醒,为了更早的脱机拔管,在遵循循序化脱机流程的前提下,医护人员和患者密切配合,帮助带管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提升患者呼吸肌功能,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从患者特征上看,本轮奥密克戎传染性很强,这些患者年龄大,往往合并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等,起病急,肺部病变进展快,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趋势,救治难度大,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紧急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其呼吸。”重症医学科主任成亚东说,“新冠感染带给重症患者的更多是死亡推进器,我们没有后退可言,必须勇敢面对,保质保量完成医疗救治。”

  重症医学科的近况还没有说完,急诊科请会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请会诊、心血管内科请会诊……匆忙的脚步不曾停歇。这条“生命防线”为每一位重症患者点亮痊愈的希望。

惟其艰辛,方显勇毅。

窗外华灯璀璨,

而病房的窗户上

映衬着ICU“战士”们忙碌的身影。

  在挽救生命的“主战场”上,他们时刻守护在患者床头,随时奔波在抢救患者的路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他们在危重与特护互相交织的“舞台”,在汗水与泪水不断流淌的“战场”,在离死神那么远又那么近的地方,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战斗,用专业和温暖谱写了一曲曲救治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之歌。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