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医师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我院采取“组团式”支援方式,派遣20人骨干医务人员入驻襄垣县人民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活动中,医疗队员无私传授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经验,提供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帮助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我院影像中心李鹏主治医师就是第一批进驻襄垣县人民医院的帮扶队员之一,在襄垣县人民医院开展工作的4个月来,李鹏医师与县医院的医务人员紧密合作,指导审核影像报告1500余份,并多次开展学术讲座。
一位29岁的女性患者,因眩晕就诊于襄垣县人民医院,急需明确是否有内耳病变,而此技术在该院影像科并未开展,李鹏主治医师得知此情况后,借此契机,于襄垣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实地教学了内耳水成像的核磁共振扫描及成像分析报告,并针对大家对此技术的困惑进行了题为《内耳水成像的临床应用》的主题讲座。
经过此次培训,规范了襄垣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内耳水成像核磁共振技术,同时引导大家深入地了解了此技术,为襄垣县医院影像科推广内耳水成像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鹏医师在帮扶期间,除了开展内耳水成像技术,同时帮助影像科开展了诸多新技术及适宜技术,如三叉神经MRI检查、颈部及口咽部MRI检查等。
精准影像的适应性技术推广架起了影像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它使得更成熟的精准诊断影像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于县级和地级市医院,为临床工作和患者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持。
通过“组团式”帮扶,将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同质化诊疗服务,让患者再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优质、便捷的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服务,真正成为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内耳水成像链接知识
内耳具有感音和位觉感知的功能,但其结构细小复杂、位置特殊,高分辨率CT成像对于耳蜗膜迷路的显示及耳蜗纤维化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磁共振水像扫描技术的开发应用,弥补了CT对于膜迷路显示的不足。磁共振内耳水成像利用内耳迷路内的淋巴液及内听道中的脑脊液具有的长T2特征,增强内耳迷路与周围骨的对比,使骨性结构信号衰减呈低信号,膜迷路和内耳道内由于淋巴液和脑脊液而呈高信号,之后应用处理软件将内听道结构勾划出来,经过三维重建,进而获取清晰的、立体的、任意角度的内耳结构图像。而且本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内耳病变的方法,应用范围广,接受度高,值得推广。
该技术适应症包括:
(1)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或耳源性眩晕;
(2)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
(3)颞骨 CT 检查意外发现内耳或内听道占位性病变等。